普及人民防空知识
传播“三防”理论技能
为抗击新冠疫情助力加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众多发明创造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大批先进武器装备被大量投入战场,战争形态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从石器时代的横眉怒目赤身肉搏到冷兵器时代的剑拔弩张短兵相接;从火药发明后的两军对垒近距离对射到工业化时代的铁甲洪流重兵推进;从阵地攻防地毯式饱和轰炸到陆海空天电磁信息精确制导的超视距全天候多领域打击;从常规武器的广泛应用到核、化、生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发展装备,人类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威胁。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人民防空所称“三防”,是指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对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三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杀伤破坏效应进行积极防护行动的统称。

核武器
(下图为美军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的名为“小男孩”和“胖子”的两枚原子弹)

核武器是利用能自持进行的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瞬时释放的巨大能量,产生巨大杀伤破破坏效应的武器。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统称为核武器。
核武器系统一般由核战斗部、投射工具和指挥控制系统等部分构成,核战斗部(即核弹头)是其主要构成部分。
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主要有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和放射性沾染等5种。前4种是在核爆炸最初的几十秒产生的瞬时杀伤破坏因素,放射性沾染可持续几个月、几年或更长时间。
化学武器
(下图为“一战”时德军向英法军队施放毒气,美军向越南施放落叶剂毒剂导致儿童发育畸形,以及某国储藏的化学毒剂)

化学武器是通过爆炸、航空布洒等方式释放毒剂或有毒化学品,以杀伤人、畜,或破坏植物的武器。
毒剂的种类很多,按毒害作用可分为六大类:神经性毒剂、糜烂性毒剂、窒息性毒剂、全身中毒性毒剂、刺激性毒剂和失能性毒剂。
与常规武器相比,化学武器具有:杀伤途径多、持续时间长、杀伤范围广等特点。

生物武器
(下图为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七三一部队为制造细菌武器进行惨无人道的活体实验;抗美援朝期间,美军对中朝军队和我边境城市投放装有细菌昆虫的四格生物炸弹)

生物武器是以生物战剂杀伤有生力量和破坏植物生长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生物战剂包括立克次体、病毒、毒素、衣原体、细菌等。
现代生物战剂按照形态和病理主要分六大类:
一、病毒类,如天花病毒、各种马脑炎病毒、热病毒等;
二、细菌类,主要有炭疽菌、鼠疫杆菌、霍乱弧菌等,这是二战前后使用得最多的生物战剂;
三、立克次氏体类,一种能导致斑疹伤寒、战壕热等流行疾病的特殊病原体;
四、衣原体类,主要有鸟疫衣原体;
五、真菌类,主要有球孢子菌、组织孔孢浆菌等;
六、毒素类,主要有肉毒杆菌毒素、葡萄球菌糖毒素等。

1950年12月,美军于败退之际,为迟滞中朝军队的追击,在朝鲜平壤、江原道、黄海道等地区撒播了天花病毒。
从1952年起,美军加大细菌战力度。同年1月28日,美军战机在中、朝阵地后方,撒播带有传染病细菌的毒虫。其后,美军又在铁原地区、平康地区、北汉江地区撒播大量苍蝇、蚊子、跳蚤、蜘蛛、蚱蜢等带有传染病细菌的昆虫,毒害中、朝军民。
美军不仅在朝鲜战场上进行细菌战,美军战机侵入中国东北丹东、抚顺、凤城等地区撒播带细菌的昆虫,毒害中国人民。
美军在朝鲜战场及我国东北地区使用的细菌战剂有16种,能传染多种传染病。美军进行细菌战中大量使用四格生物炸弹。美军进行细菌战引起中朝人民及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的强烈愤慨,纷纷举行游行、集会,声讨美军细菌战罪行。
新冠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其病原体是一种先前未在人类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2020年2月7日,国家卫健委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英文名称为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2月22日,国家卫健委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英文名称修订为“COVID-19”,与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保持一致,中文名称保持不变。

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其潜伏期为1-14天,多为3-7天。潜伏期具有传染性,可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人群普遍易感。
患者初始症状多为发热、乏力和干咳,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表现。多数患者预后良好,部分严重病例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脓毒症休克,甚至死亡。
减少出行、戴口罩、勤洗手、避免食用和接触野生动物、远离疑似感染人员、避免用手直接揉眼等良好行为习惯,对阻止新冠病毒、预防感染具有积极作用。
无论战时防敌核生化武器袭击,还是平时防核沾染,防化学污染,亦或防病毒、细菌传染,人民防空“三防”知识都能为人们提供科学有效的防护常识和基本技能。

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阻击新冠疫情
人民防空与您携手同行